3d打印耗材是3D打印技术中用于构建三维模型的材料,其种类丰富,性能各异,适用于不同的打印技术和应用场景。

那么,大家知道3D打印耗材的质量如何影响打印成品的精度和表面质量吗?
一、对打印精度的影响
打印精度主要体现在尺寸误差、形状保真度(如层间贴合度、细节还原度)等方面,耗材质量的影响集中在以下几点:
直径 / 尺寸稳定性
对于 FDM/FFF 技术使用的线材(如 PLA、ABS),若直径公差过大(例如标准 1.75mm 线材实际波动超过 ±0.05mm),会导致挤出量不稳定:直径过粗时挤出量过多,易造成零件尺寸偏大、边缘凸起;直径过细时挤出量不足,可能出现缺料、层间空隙。
光固化树脂的粘度稳定性也会影响精度:粘度突然升高会导致树脂流动速度变慢,曝光时无法及时填充模型细节,造成特征丢失(如细小凸起、孔洞)。
收缩率与翘曲变形
耗材冷却或固化过程中的收缩率是影响精度的关键。例如,劣质 ABS 因原料纯度低、配方不稳定,收缩率波动大,打印时易出现翘边(底层与平台分离),导致整体尺寸偏移;而优质 ABS 通过改性可降低收缩率,减少变形。
金属粉末的粒度分布不均会导致烧结过程中收缩不一致,使零件出现局部变形,影响几何精度。
流动性与熔融 / 固化一致性
FDM 耗材的熔融流动性若不稳定(如杂质导致局部熔点异常),会造成挤出速度忽快忽慢,使层厚不均,最终零件出现 “台阶效应” 加剧或尺寸偏差。
光固化树脂若固化速度不一致(因光敏剂分布不均),同一层内不同区域固化程度不同,会导致细节模糊(如棱角变圆),降低形状精度。
二、对表面质量的影响
表面质量主要涉及光滑度、平整度、色泽均匀性等,耗材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:
杂质与气泡
线材中若含有杂质(如未熔融的颗粒、灰尘),打印时会随材料挤出,在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;若内部存在气泡,挤出后会留下孔洞,破坏表面完整性。
金属粉末中的氧化杂质或树脂中的气泡,会导致烧结 / 固化后表面出现麻点、针孔,尤其是高光洁度要求的零件(如珠宝、医疗模型)影响显著。
熔融 / 固化均匀性
FDM 耗材若熔融不均匀(如原料混合不充分),会导致挤出丝表面粗糙,层间贴合不紧密,形成明显的 “层纹”,表面手感粗糙。
劣质 PLA 因结晶度不一致,打印后表面可能出现局部发白、光泽度不均;而优质 PLA 因原料纯净,表面更光滑、色泽更均匀。
拉丝与飞边
耗材的粘性和冷却速度不稳定时,易出现 “拉丝” 现象(喷嘴移动时残留材料丝连接不同部位),或在零件边缘形成 “飞边”(多余材料溢出),破坏表面平整度。例如,TPU 线材若配方不佳,弹性过强或过弱,均易导致拉丝,影响表面光洁度。
后处理兼容性
部分耗材需要后处理(如树脂的固化、金属的抛光),质量差的耗材可能因成分不纯,导致后处理时出现表面开裂、变色等问题。例如,劣质光敏树脂固化后脆性过大,打磨时易掉渣,无法获得光滑表面。